碎片化信息的价值:懒惰与慰藉

  • A+
所属分类:营销观察
摘要

我们会继续在迷茫和蹉跎中寻找目标,也会继续寻找成功道路上的捷径,我们用大量的时间消费着碎片化的信息,给予自己各种慰藉,却永远不会承认自己的懒惰。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信息传承和创新,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生命中的时光。

2016年春节过后,互联网核心圈子好像都开始了恐慌,气氛在传递中变形,却又没人承认。大家一窝蜂的开始交流、追逐着「网红经济」各种模式,仿佛是新的风口或者爆炸点,却忽略了背后的逻辑;各大公司纷纷进入,对他们来说也许这次不仅仅是因为「占位竞争」那么简单了,更像救命稻草。因为所有人都回避的事实是:不知道流量去哪儿了。

碎片化信息第一阶段:从价值到需求

我们并不深度抽象建模分析,大致可以把「信息」从「深度和效率」两个维度来衡量,前者对应的是人类的学习传承,后者对应的是社会化交流。大多数时候,两者按照权重来组合成信息的两大要素。人类几千年的传承的方式,是在线性过程中学习体系化的知识,并在交流着完成社会化生产。

我们通过读书和口口相传的方式在特定体系化的学科中长时间沉淀(在校教育),并在具体的生产中获取最新经验来补充进我们的认知体系,再进行总结创新(传统生产工作中的师承和交流),不断产生新的生产力,这是传统社会中的信息价值的体现。

但是价值并不是需求,学习本身是「反人性」的,让我们愉悦的信息是可以击中我们的原始欲望,却并没有深层次的传统价值,两者之间有着直接的对立关系。这很容易举例:我们每个正常人都喜欢看电影不喜欢上课,喜欢听故事不喜欢学数学,喜欢看AV不喜欢背单词。

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在信息的深度上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因为其本身仅仅是信息交互工具,而并不是深度学习工具(仅仅谈广泛用户级互联网,计算机科学技术并不考虑入内)。所以,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深度和效率」两者的权重在逐步的失衡,前者继续留在传统社会,和后者被互联网各种模式发挥到极致。

当后者的权重绝对强势的时候,前者深度信息传承的价值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潘多拉的魔盒从此打开,适应人类需求或者用互联网用语「符合人性」的信息开始占据互联网。而信息则被从深度的体系中提取出来,不断切割,切割成各种碎片化的状态,以符合新需求为目的,以互联网为载体快速的传播。

从行业角度分析:互联网最早出现在科研和大学院校,一旦开始了商业化,立刻3G需求(Girl、Game、Gamble)就成为主宰,更顺应人性的碎片化信息成为主要信息。而从此互联网信息的价值就已经与传统社会脱节,「满足用户需求」即碎片化信息的价值。

从用户维度分析:各种原始需求,淫欲、傲慢、懒惰、暴怒、妒忌、贪婪、好奇、阴暗等等,都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对应的信息消费,也更贴近我们的生活状态和原始本性。我们开始喜欢上这些碎片化信息,并且对此不断的消费,形成了第一阶段的互联网繁荣。

碎片化信息第二阶段:从需求到痛点

第一阶段的发展到了2008年产生了根本改变。这种转变背后是信息供求关系:越来越多的信息供给的出现,远远超出用户增长的红利。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变得更模块化框架化,门槛更低迭代更快更敏捷,用户的长尾信息消费和社交红利都不能抵消掉爆炸性的信息内容供给,形成严重的互联网信息生产过剩。(大家可以回忆2008年前后的互联网变化)

这种过剩,被后来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红利稍微用特殊的方式缓解了一下,但立刻又产生了新的一轮的过剩,互联网信息进入到用户的「买方市场」。这种情况下,仅仅的从「用户需求」入手已经没法吸引到用户,需要更直接、更准确、「如针尖般扎入的精准和细腻」,而主流互联网给这种需求定义了名词,叫:「用户痛点」。

不得不承认,这个用词非常准确。用户的需求进一步细分,产生了不同的用户行为消费方式、场景、以及对应的信息运营模式。也正是这个时候,中国互联网生态开始把「模式创新」发挥到了极致。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火了,天天喊着用户行为特征、琢磨用户心理、看着数据一遍遍的优化着,被领导喊着「你们不要臆想需求、不要产生伪需求,要精准,要抓住用户痛点」。

人多力量大,特别是如此基数,在反复试错的过程中,以及信息严重过剩的局面下,哪怕自然选择优胜劣汰,一样可以逐步演变出来最优化的方式。碎片化信息被进一步有目的性包装,来对应各类用户的需求痛点,各种垃圾信息产生并开始走向「定向消费」的过程。

从行业角度分析:此阶段信息的碎片化程度加剧;并随着带宽升级,多媒体信息开始更普及(视频、图片等),交互方式成为用户需求的一部分;各种订阅推送机制开始逐步的成型;信息的价值进一步分割成:用户的粘度、用户价值、变现场景等,利用人性的弱点获取用户成为行业规则。

从用户角度分析:各种原始需求的碎片化信息已经泛滥,用户已经对此麻木不满足;懒惰的信息获取习惯逐步养成,多元化的互联网行为习惯开始出现;而信息价值本身的意义早已经被忘得;泛娱乐性需求逐步成为主要的消费方式,并快速迭代。这些都开始让信息本身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分析与洞察

回归本质,不论我们提出再多的概念和方法论:什么去中心化模型,多么契合用户的行为特征或者各种原始欲望场景点,用什么手段来引流运营UGC,多么不伤害用户的变现、怎么个场景用户粘度更大等等。归根结底,用户最终还是在消费信息。只要用户在消费信息,信息的价值就代表着其生命周期。以此推导,目前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分发能量衰减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

网红经济是接下来的流量聚集热点,但是由于信息碎片化更严重、更依赖与情感的代入、以及无规则体系的导向,其生命周期的半衰期势必更短。大量资本的注入,及过度的同质化产品会再次加速这个过程。

而等到那一天,互联网碎片化信息的价值还剩什么呢?难道只有懒惰与慰藉?如此看来,我们甚至不知道是用户在引导着行业,还是行业推动着用户,或者是,两者都有。但是在时间的维度上,这些都失去了意义,因为永恒的传承根本不会是通过这种方式。

给我们的启示

如果对本质的认识就是错的,了解的信息越多偏差越大;如果没有体系化的认知,了解的信息越多也就越迷茫。只是我们都觉得自己仅仅信息了解不足,而不是认识不清,更不是没有科学系统学习。信息绝对不等于认知,然而互联网碎片化信息更没有价值。

我们会继续在迷茫和蹉跎中寻找目标,也会继续寻找成功道路上的捷径,我们用大量的时间消费着碎片化的信息,给予自己各种慰藉,却永远不会承认自己的懒惰。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信息传承和创新,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生命中的时光。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